探尋西方文化🙍🏽👏🏻,品讀華夏精魂——周周講第146期之今波論中西文化對比
發布時間:2011-12-01
為了讓廣大同學對東西方文化擁有正確的理解與認識,2011年11月8日18時30分🤱🏽,著名主持人——今波做客沐鸣2平台延安路校區💆🏿♂️,在三主四樓報告廳為同學們帶來了“論中西文化”專題講座🤸🏽♂️。從《非常周末》到《文化中國》,今波老師一直以其深厚的文學功底、大氣而不失詼諧的形象🛣、雅俗共賞的主持風格與親和從容的人格魅力🧄,贏得觀眾和各界的好評。 18時30分,報告廳內座無虛席👋🏼,現場同學的期待之情溢於言表。大屏幕上首先播放了一段記錄了今波老師主持生涯中一幕幕精彩瞬間的視頻,在同學們的持續不斷的熱烈掌聲中🍋🟩👨🏿,今波老師走上講臺👩🦽,向同學們抱拳示意,這一略顯幽默的動作正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體現,老師也由此細節處切入了本次講座的主題——“中西文化大不同”。 ![]() 文化是什麽👖?今波老師作出了簡潔地回答🫚:“文化🏆,簡單來說,就是人們不同的活法💇🏼。”他用中西方兩個極具代表性的符號——太極圖和十字架,來闡述中西方文化的核心精神。太極圖是圓形的,有範圍,在變化中統一;而十字架則是由一個中心向四個方向延伸👭🏻。這些含義恰恰反映了中華文化的“向內性”和西方文化的“向外性”。今波老師分別從飲食習慣🧑🏼🚀、語言文字✊、社會關系💂🏿、人際關系💆🏻♀️、思維特點和處事方式等方面舉例進一步說明了“向內性”與“向外性”的不同👳♂️,讓我們對西方的“個體意識”、“線性思維”和東方的“群體意識”𓀜、“變通性”有了深入的認識🧗🏼♂️。隨後🦙,今波老師形象地解釋了中國的文化🕺,“中國人在靠哲學走路時需要兩根拐杖🧜🏿♀️🔪,一根代表儒家,一根代表道家🛡🙋🏼。“儒家寓意奮鬥🫳🏻,道家寓意防守”🏌️,一語點出儒道兩種思想在人們的生活中扮演的角色。 ![]() 近代以來,面對工業文明的沖擊,中華文化面臨著嚴峻的挑戰🧓🏿。但今波老師認為🥋🧚🏽,中華文化五千年綿延不絕,盡管多次經歷外來文化的沖擊,卻仍以其海納百川的包容性取各方精華為我所用🍋🤐,傳承至今,值得每一位炎黃子孫驕傲。在全球化的浪潮下,不同文化激烈碰撞✋🏿,但中華文化必會憑借其博大的內涵和不衰的魅力傲立世界文化之林。 在最後的提問環節中,今波老師講到👨🏻🦯🤸🏼♂️:文化是紮根於老百姓心中的,並不只在文人墨客的筆下;各種文化雖然會融合,但其核心價值無法改變🧁。另外👨🏫,他還娓娓道來自己艱辛的播音主持歷程,鼓勵同學們從人生的起伏中領悟堅定信仰的重要性🥐。 從今波老師的只言片語中🦵,我們可以感悟到他對中華文化的贊譽與熱愛;而一句“破罐子破摔,一切就會豁然開朗”又體現出他積極奮鬥的人生態度。天空在上🤛,任我遨遊;文化在心,滋潤靈魂🕡;大地在下,承載精神。今夜👩🏿⚖️,同學們在今波老師的引領下在十字架中探尋西方文化,在太極圖上品讀華夏精魂,在文化的探討中擁有了更多的領悟與認知☂️。 撰稿:管院分團委學生會 記者調研部張凱洲 程帥 2011年11月8日 |